本帖最后由 diff007 于 2025-8-11 20:15 编辑
1 场曲的定义及成因场曲,即像场弯曲,平面物体成的像为曲面。
提问:物距变远时像距是变近还是变远?物像跟随,两者的移动方向是一致的,即物距变远,像距变近。 理论支撑: 所以可以理解为什么像面会弯曲了吧,边缘视场的物距比中心视场的物距远,所以像点就更近咯。 效果就是这样的:边缘视场和中心视场不能做到同时清晰。 2 为什么像面处放个负透镜可以校正场曲? 先插播一下平行平板的作用:把焦点往后移(n-1)t/n,可以简记为往后移动1/3t(带入H-K9材料的n=1.5)
可以看到平板越厚,焦点后移越多。负透镜边缘视场厚,中心视场薄,刚好就起到了平场作用。 3 zemax里如何观察场曲 3.1 Ray Fan图 当系统场曲较大时,为综合考虑边缘像质和中心像质,最佳成像位置在中间,此时看ray fan图就会发现,中心视场和边缘视场的倾斜方向不同。
焦点在像面前时,ray fan图会往二四象限倾斜。
由公式可以看出,ray fan倾斜斜率可以反映出离焦量的大小。
焦点在像面后时,ray fan图会往一三象限倾斜。
3.2 离焦曲线 中心视场和边缘视场的峰值位置差距较大,代表场曲大。 3.3 场曲图 场曲图是最直接的观察方法。图中,纵坐标是视场,横坐标是场曲大小,以离焦量△x进行衡量。边缘视场的聚焦位置更近,所以场曲图往左偏。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波长,T和S分别代表子午场曲和弧矢场曲。 从场曲图中,我们还能看出像散和轴上色差的大小。子午场曲(T)与弧矢场曲(S)之差即为像散。0视场不同波长的聚焦位置不同,即为轴上色差。可以通过操作数验证: (FCGT代表子午场曲,FCGS代表弧矢场曲 LONA代表轴上色差) 4 场曲校正 场曲校正的核心就是正负场曲相互抵消。由于正负透镜产生的场曲方向是相反的,所以可以借助正负透镜的搭配,降低系统的场曲。 场曲是个广义的概念,像面弯曲就叫场曲,这种现象受光学系统设计中的像差综合作用,尤其是像散(Astigmatism)的存在会导致子午像面和弧矢像面分离,形成像散性场曲。没有像散的时候,像面仍然弯曲,此时成像表面叫匹兹凡(petzval)表面,此时弧矢像和子午像彼此重合,与匹兹凡表面重合。存在像散时,弧天像面和子午像面都比匹兹凡表面距离透镜近,子午像到匹兹凡表面的距离是弧矢像到匹兹凡表面的距离的3倍。 可以用曲率半径Rptz来衡量匹兹凡场曲大小。公式如下,单透镜的匹兹凡曲率反比于折射率与焦距的乘积,光学系统总的匹兹凡曲率1/Rptz是各个透镜的匹兹凡曲率贡献之和,正比于系统φi/ni代数和。 所以减小场曲的所有方法其实都围绕着减小系统φi/ni代数和。 方法1:调整透镜折射率 默认系统的总光焦度为正,所以减小场曲的办法之一就是增大正透镜折射率,减小负透镜的折射率。举例,天塞镜头(Tessar),绿色代表高折射率,蓝色代表低折射率。
方法2:+-+的架构
由于透镜的折射率变化不会太大,一般1.5-1.9,不考虑折射率的话,系统场曲可以近似看作正比于系统光焦度代数和。所以,要想场曲小,光焦度代数和就要小,但这不意味着就要减小系统的光焦度。光学系统的总光焦度φ公式如下,其不仅与单个透镜光焦度φi有关,还与边缘光线在透镜上的高度hi有关,可以看做高度权重因子,光线高度越高的镜片对系统的影响越大。
在保证系统的总光焦度的基础上减小场曲,另一个方法是增大正透镜的光线高度,减小负透镜的光线高度。 库克三片式(Cooke Triplet)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: 方法3:弯月透镜 同理,弯月透镜校正场曲也可以理解了,弯月透镜的两面一正一负,光焦度代数和抵消,场曲很小,但正的那面光线高度高,整体光焦度为正,其汇聚作用。 上述两个例子联系起来,其实是一样的:弯月透镜可以分解为一负一正+平板,去掉平板,翻转负透镜,不就是三片式的后半部分了吗
光刻镜头对场曲的要求极为严格,上述三种方法均能得到体现:
以上为个人学习汇总,大部分内容来源于: 【1】耶拿大学 Herbert Gross 光学设计教案 【2】《投影镜头设计》--黄国豹、冯水萍 【3】《光学系统设计》--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第八三五八研究所 如果大家觉得不错的,希望可以赠送点金币,谢谢大家啦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