吾爱光设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
会员须知
会员须知
实用帮助
实用帮助
查看: 122|回复: 1

光学镜头间隔测量仪原理

[复制链接]
  • TA的每日心情
    慵懒
    2025-9-16 07:58
  • 签到天数: 22 天

    [LV.4]偶尔看看III

    2

    主题

    1

    回帖

    0

    积分

    小白

    积分
    0
    发表于 2025-9-15 09:09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    本帖最后由 拾光者 于 2025-9-15 09:13 编辑

    总结了一篇间隔测量仪的原理供大家参考


           光学镜头间隔测量仪是用于精确测量光学镜头(如单反镜头、手机镜头模组)中相邻镜片或镜片组之间空气间隔(Air Gap)与机械间隔的专用设备,其核心原理基于 “光学成像 + 高精度定位”,通过非接触或微接触方式捕捉镜片表面特征,计算出特征点间的距离。以下从核心原理分类、关键技术环节、典型方案对比三方面详细解析:
    一、核心原理分类:主流技术路线
           根据测量时是否与镜头接触,可分为非接触式(主流)和接触式(小众,用于特殊场景),其中非接触式以 “共焦法” 和 “干涉法” 最成熟,占据 90% 以上工业应用场景。
           1. 非接触式:共焦法(最常用,兼顾精度与效率)
           共焦法基于 “共焦成像原理”—— 只有当光线聚焦在被测物体表面时,反射光才能通过 “针孔光阑” 到达探测器,形成最清晰的信号;偏离聚焦位置时,信号会急剧减弱。通过移动镜头或探测器,找到信号最强的 “聚焦位置”,即可确定镜片表面的坐标,进而计算间隔。
           具体测量流程:
           光源与光学系统:设备发射单色光(如 650nm 红光,避免镜头色散干扰),经 “准直镜 + 分光镜” 后,聚焦到镜头的某一镜片表面(如第 1 片镜片的前表面 S1)。
           聚焦定位:通过精密电机驱动 “测量探头” 或 “被测镜头” 沿光轴(Z 轴)移动,实时采集探测器接收的反射光强度;当强度达到峰值时,记录此时的 Z 轴坐标(记为 Z1)。
           多表面测量:继续移动探头,让光线穿过第 1 片镜片(因镜片透光,大部分光会折射到第 2 片镜片的前表面 S2),重复步骤 2,找到 S2 表面的聚焦峰值,记录 Z 轴坐标(Z2)。
           间隔计算:若测量 “空气间隔”:需扣除第 1 片镜片的厚度(若 S1 与 S2 间为空气),或通过镜头设计参数(如镜片折射率 n)修正光程差 —— 实际空气间隔 = |Z2 - Z1| - (镜片厚度 / 折射率,若有镜片遮挡);若测量 “机械间隔”:直接计算相邻表面坐标差(需确保坐标系统一)。
           核心优势:精度高:重复精度可达 ±0.1μm,绝对精度 ±1μm(满足手机镜头、单反镜头的微米级需求);
    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非接触:无镜头表面划伤风险(镜头镀膜易受损);
    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抗干扰:对镜片表面的轻微污渍、反光差异容忍度高(通过峰值检测排除杂光)。
            2. 非接触式:干涉法(超高精度,用于高端镜头)
            干涉法基于 “光的干涉现象”—— 两束频率相同、相位差稳定的光叠加时,会形成明暗交替的 “干涉条纹”;当被测表面位置变化时,干涉条纹会发生 “移动”,通过计数条纹移动数量,可反推位置变化量(1 条条纹对应 1/2 波长的距离,如绿光波长 532nm,1 条条纹 = 266nm)。
            具体测量流程:
            干涉光路搭建:采用 “迈克尔逊干涉仪” 结构 —— 激光经分光镜分为两束:
            参考光:反射到固定的 “参考镜”,原路返回;
            测量光:透射后聚焦到被测镜片表面(如 S1),反射后原路返回。
            条纹采集与分析:两束光在探测器上叠加形成干涉条纹;移动参考镜或被测镜头,观察条纹移动:每移动 1 条条纹,说明被测表面与参考镜的距离变化了 “λ/2”(λ 为激光波长)。
            多表面测量:更换测量光的聚焦深度,依次定位 S1、S2、S3 等表面的干涉条纹零点,记录各表面的 Z 轴坐标,计算间隔。
            核心优势:精度极高:重复精度可达 ±0.01μm(纳米级),适用于航天、军工等高端镜头;
    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直接测量光程:无需修正镜片折射率(干涉条纹直接反映光程差,可直接换算为物理间隔)。
            局限:对环境敏感:温度波动(±0.1℃会导致材料热胀冷缩,影响精度)、振动(需搭配隔振台);
    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表面要求高:镜片表面需平整(粗糙度 Ra≤1nm),否则条纹会模糊,无法准确计数。
            3. 接触式:电感测微法(小众,用于非透光 / 粗表面)
             接触式基于 “机械位移 - 电学信号转换”,通过极细的 “测针”(直径≤0.1mm,材质为钨钢或蓝宝石,避免划伤)接触镜片表面,将机械位移转化为电感信号,进而计算位置。
             原理特点:仅适用于 “非透光镜片”(如红外镜头的锗镜片,无法用共焦 / 干涉法穿透)或 “表面粗糙的镜片”(如磨砂镜片,反射光紊乱);
    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精度较低:重复精度 ±0.5μm,且测针可能划伤镀膜表面,工业中已逐步被非接触式替代。
    二、关键技术环节:确保测量精度的核心
           无论采用哪种原理,设备的精度都依赖以下 4 个关键环节的协同:
           1. 精密驱动与定位:Z 轴运动精度
            测量的核心是 “准确获取镜片表面的 Z 轴坐标”,因此需要:
            精密电机:采用 “压电陶瓷电机”(Piezo Motor)或 “伺服电机 + 滚珠丝杠”,实现纳米级步进(最小步长 0.01μm);
            位置反馈:搭配 “激光干涉尺”(如 Renishaw XL-80)或 “光栅尺”(分辨率 0.05μm),实时修正电机运动误差(避免 “丢步” 导致的坐标偏移)。
           2. 光学系统校准:消除系统误差
            设备自身的光学元件(如探头透镜、分光镜)会引入 “系统误差”(如透镜畸变导致的坐标偏移),需定期校准:
            标准件校准:使用 “已知厚度的标准玻璃片”(如厚度 1000±0.05μm 的石英片),测量标准件的 “理论厚度” 与 “设备测量值”,计算误差补偿系数;
            光轴校准:确保测量光轴与被测镜头的 “机械轴” 重合(若偏差>0.1°,会导致测量值偏大,需通过调整镜头夹具修正)。
            3. 表面识别算法:排除杂光干扰
            镜头表面可能存在 “反光、污渍、镀膜缺陷”,导致聚焦信号或干涉条纹模糊,需通过算法筛选有效信号:
            共焦法:采用 “高斯拟合算法”—— 将采集的光强曲线拟合为高斯分布,取峰值对应的 Z 坐标(比 “直接取最大值” 精度高 3 倍);
            干涉法:采用 “条纹中心提取算法”(如亚像素边缘检测),即使条纹边缘模糊,也能定位到 ±0.1 个条纹的精度。
            4. 环境控制:稳定测量条件
            光学测量对环境敏感,工业现场需满足:
            温度:23±0.5℃(温度每变化 1℃,金属夹具热胀冷缩会导致 ±1μm/m 的误差);
            湿度:40%~60%(避免镜头表面结露,影响反射光);
            振动:≤0.1g(需搭配气浮隔振台,隔绝地面振动)。

    三、典型方案对比:共焦法 vs 干涉法
          工业应用中,共焦法与干涉法是主流选择,两者的差异决定了适用场景:
          
    四、总结
           光学镜头间隔测量仪的核心逻辑是 “通过光学手段定位镜片表面坐标,再计算坐标差”,其技术路线选择需平衡 “精度、效率、成本”:
           量产场景(如手机镜头模组):优先选共焦法,兼顾精度与效率;
           高端研发(如光刻机镜头):必选干涉法,满足纳米级精度需求;
           特殊场景(如非透光红外镜头):可选接触式电感法,但需规避表面划伤风险。
           本质上,这类设备是 “光学成像技术” 与 “精密机械、自动控制” 的融合产物,精度提升的核心始终是 “更小的聚焦光斑、更准的 Z 轴定位、更稳定的环境控制”。


  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   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注册

    ×
   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【论坛搜索】功能,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;
    回复

    使用道具 举报

  • TA的每日心情
    郁闷
    2025-9-15 15:51
  • 签到天数: 59 天

    [LV.5]常住居民I

    1

    主题

    36

    回帖

    12

    积分

    小白

    积分
    12
    发表于 2025-9-15 15:47 | 显示全部楼层
    非接触式,干涉法,这个国产仪器好像做的不多,我了解到的全欧基本是垄断的。普雷斯特也有红外干涉,不过好像只用来测厚什么的,量程不够测镜片
   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【论坛搜索】功能,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;
    回复

    使用道具 举报

  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    本版积分规则

    关闭

    站长推荐上一条 /1 下一条

    联系我们|本论坛只支持PC端注册|手机版|小黑屋|吾爱光设 ( 粤ICP备15067533号 )

    GMT+8, 2025-9-16 09:18 , Processed in 0.078125 second(s), 24 queries .

    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    © 2001-2024 Discuz! Team.

  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